顶点小说 > 我刷视频通古代,古人都亚麻呆了 > 第200章 天下第一骈文

第200章 天下第一骈文


此刻弹幕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支持苏轼上榜的,毕竟苏轼的才华有目共睹,他在宋词方面的影响力,应该是达到了李白在唐诗方面的高度!

  不过也正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苏轼应该排在第四位,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!

  弹幕:

  苏轼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子,不过在华夏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,东坡先生的才气好像还是稍微弱了一些!

  嗯?你是什么人?竟然敢说苏先生的才气弱?

  兄弟别急着咬人,我说的是事实,别的不说,在宋朝名气盖过苏轼的就有不少吧?

  不可能!宋朝的时候有谁的名气盖过苏先生?

  欧阳修算不算?

  呃,你这话说的,欧阳修是人家老师,但论才气的话……好像也不太好说啊!

  论宋朝时期的名气,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范仲淹,甚至是司马光都要超越苏轼!

  论才气的话,欧阳修、范仲淹、王安石和苏轼也是相差不大的!

  那你们说这第四个上榜的文豪应该是谁?

  我觉得这个榜单本身就没有什么名次之分,毕竟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啊!

  不不不!人家说的是这些文人对后世影响力的榜单,让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榜单!所以才气、影响力都是要计算其中的,否则仅论才气的话,李白可排不上第一!

  确实,人家李白都不敢说自己的才气超过曹植,单论才气的话,好像确实也只有曹植能排第一了!

  李白是诗仙,排在第一也算是合情合理,杜甫是诗圣,排在第二也是应该的,毕竟二位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。

  曹植的才华算是无人能及,仅仅是对后世的影响力比着李白和杜甫稍微弱了一点点!

  都别吵了,还是赶紧看榜单吧!

  ……

  这时候天幕出现了新的人物信息。

  第四位:王勃。

  王勃(650年-676年或684年),字子安,祖籍祁县,后迁绛州龙门通化。

  祖父隋朝着名学者王通,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。

  唐代文学家、  诗人,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以诗文齐名,并称“王杨卢骆”,亦称“初唐四杰”。

  王勃才华早露,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,向朝廷表荐,对策高第,授朝散郎。

  高宗乾封元年(666年)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,两年后因戏为《檄英王鸡》文,被高宗怒逐出府。

  咸亨三年(672年)补虢州参军,因擅杀官奴当诛,遇赦除名。

  上元二年(675年)随父南下,次年返,渡海溺水,惊悸而死。

  有学者研究认为王勃并非溺水而亡。

  从王勃随父迁回内地作《游冀州韩家园序》《三月伤己祓禊序》,以及王承烈写于文明元年(684年)的祭奠王勃的祭文等推测,王勃应卒于文明元年,时年35岁。

  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,王勃主张文学要以“立言见志”为本,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,其创作“壮而不虚,刚而能润,雕而不碎,按而弥坚”的诗文,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
  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,赋和序、表、碑、颂等文,现存90多篇,王勃的诗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,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着名。

  其具体作品有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《临高台》《采莲曲》《秋夜长》《滕王阁序》等。

  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着作,见于着录的有《周易发挥》5卷、《次论语》5卷等。

  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,六岁时便能作诗,且诗文构思巧妙,词情英迈,被父亲王福畤好友杜易简称赞为“王氏三株树”之一,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。

  九岁时,王勃读颜师古注的《汉书》后,撰写了《指瑕》十卷,指出颜师古的着作错误之处,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。

  十岁时,王勃便饱览六经。

  十二岁至十四岁时,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,先后学习了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等,对“三才六甲之事,明堂玉匮之数”有所知晓。

  十六岁时,应幽素科试及第,授职朝散郎。

  龙朔三年(663年)  王勃回到家乡,写《上绛州上官司马书》等文章,寻找机会,积极入仕。

  麟德元年秋(664年),  王勃上书刘祥道,直陈政见,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,深得刘祥道赞赏“此神童也!”

  麟德二年,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《乾元殿颂》,以图仕进之意甚明。

  乾封元年(666年),通过李常伯上《宸游东岳颂》一篇,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,授朝散郎,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。

  王勃才思泉涌,笔端生花,其撰《乾元殿颂》,文章绮丽,惊动圣听。

  唐高宗见此颂词,歌功颂德,词美义壮,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,惊叹不已:“奇才,奇才,我大唐奇才!”

  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,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合称“初唐四杰”,并推为首位。

  王勃当上朝散郎后,经主考官的介绍,担任沛王府修撰,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。

  一次,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,王勃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讨伐英王的斗鸡,以此为沛王助兴。

  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,圣颜不悦,读毕则怒而叹道:“歪才,歪才!二王斗鸡,王勃身为博士,不进行劝诫,反倒作檄文,有意虚构,夸大事态,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。”

  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,钦命将他逐出长安。

  于是,王勃被逐,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,就这样毁于一旦。

  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,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。

  咸亨二年(671年)秋冬,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。

  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,说虢州药物丰富,而他知医识药草,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。

  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,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,他将罪犯藏匿起来,后来又怕走漏风声,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,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,幸亏遇大赦,王勃才没有被处死。

  ……


  https://123wxw.cc/html/19265/19265661/11110913.html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123wxw.cc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123wxw.cc